德国《焦点》周刊网站8月22日发表题为《德国是一个回收国家?中国展示了如何做得更好》的文章,作者是德国莱布尼茨热带海洋研究中心科学主任、不来梅大学全球可持续资源研究教授雷蒙德·布莱施维茨。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喜欢夸耀自己是循环经济领域的世界冠军。从私人家庭中的包装分类到玻璃瓶押金制度,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属和纸制品回收率,很多方面都能体现这一点。“德国制造”还意味着,今天的垃圾就是明天的原材料。相反,中国却因空气污染、堆积如山的垃圾而备受舆论关注。
我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在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德国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就政企互动而言,中国在以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提高资源生产率
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资源生产率翻了一番还多。换句话说,利用更少的原材料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德国和欧盟的资源生产率却停滞不前。德国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将资源生产率提高40%,这一目标显然没能实现。
为什么呢?一方面,中国曾在多年内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在此期间,环境污染加剧。但另一方面,中国已将其经济与原材料消耗脱钩,每实现1%的增长所需的原材料越来越少。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和二次材料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德国的学习目标是最终认真对待提高原材料生产率这一问题。当前的《国家循环经济战略》草案正按照欧盟的目标向前推进。到2030年,二次材料在所有投入使用的材料中所占比例将翻一番。这样挺好,德国是可以学习并去实践的。
建设生态工业网
中国的大部分生产是在大型企业网络中进行的,这类网络在中国被称为“工业园区”。此外,中国从多年前开始建设生态工业网络,实现从创新到示范项目、从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市场的无缝衔接。
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中国比德国做得更好。这包括稳健的融资,以及通过为新产品的销售和购买设置配额来调控市场发展。电动汽车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德国的学习目标是制定以任务为导向的创新政策,通过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现优异的主体为循环经济提供助力。也就是说,制定跨部门和跨职能的方案,以便通过创造和应用知识创新来实现应对紧迫社会挑战的宏伟而明确的目标。
制定可衡量标准
在中国,所有生产领域都有可衡量的指标和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在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政策中不断被提升。德国对这种动态标准制定方法并不陌生。唯一的问题是,它很少得到系统性推动。遗憾的是,欧盟层面的游说利益集团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生态设计方针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向中国学习在这里意味着,从宏观经济、工业部门和产品组别的宏伟目标中为企业和生产流程推导出具体的指标和动态目标。
德国的学习目标是,在建筑材料、生物原材料(例如木材)、汽车和电池、可再生能源技术、塑料、服装和纺织品、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电器等领域加强循环利用。换句话说,这是几乎所有企业和未来价值链面临的一项任务。
毫无疑问,中国自身也面临一些挑战。几十年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不可阻挡地上升。然而根据国际能源署和一些业内人士的估计,中国的排放量已经达到峰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超过中国。循环经济正进一步发展成为气候中和的引擎。在德国政府的对华战略中,由于系统性竞争,气候保护是德国寻求同中国合作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
许多迹象表明,在未来开展平等对话是很有意义的。在向循环经济转型方面,德国可以向中国学习。双方还可以在关键原材料方面开展合作,使得在产品循环过程中更容易追踪这些原材料,从而让其回收成为可能。中国正在谈论未来的“生态文明”——这也是在邀请我们进行思考。